黑臉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台灣稱黑面琵鷺,又稱飯匙鳥、琵琶嘴鷺。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屬鸛形目、朱鷺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族群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於故當黑面琵鷺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渡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到處觀測關注其過冬狀況並統計數目。黑面琵鷺現時只活躍於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有著琵琶的大嘴是琵鷺類鳥類共有的特徵,長的很像可能混群的白琵鷺,但與白琵鷺比較,黑面琵鷺的體型稍小一點,面部的大片黑色裸露皮膚以及短而蓬鬆的冠羽是黑面琵鷺主要的辨識特徵。繁殖期時,黑面琵鷺的冠羽和胸前的羽毛有明顯的黃色。2009年台灣黑面琵鷺共有1280隻,再度刷新紀錄,台南曾文溪口的黑面琵鷺佔全國總數佔9成。
羽毛: 白色為主,展翼寬度約130~142公分。 每年一月底至三月間,成鳥的頭部和胸前開始長出黃色的繁殖羽。
身高: 全長 (從嘴尖到尾巴末端的長度) 站立高度 74~85公分 50~60公分 腳 黑色、四趾(半蹼),長約 25~30公分。 體重 1460~2050公克
- IUCN瀕危等級:EN C1+2b,生效年代:2003年
- IUCN瀕危等級:受威脅,生效年代:1994年
- 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第一類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生效年代:1992年
-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年
-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生效年代:1998年
- 日本環境省滅危懼 IA 類
台灣渡冬棲地分布 渡冬地點多在在海岸附近地區,例如河口、潟湖、 海埔地、鹹水沼澤、紅樹林等地。
主要分佈:七股潟湖、魚塭區、曾文溪口海埔地
另外可見於許多其他濕地裡,但是出現數量均不 多,停留時間也不長
台灣七股當地人因其嘴巴扁平像湯匙在水中攪來攪去找東西吃,台語稱之為「烏面抐桮」[2]、「烏面仔」、「烏面鳥仔」。台灣的宜蘭地區則稱為「飯匙鵝」。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後記:
我偷個覽放上素描 是我上班畫的(我到底有沒有在專心上班啊我)
這種鳥真的蠻酷的
一直讓我想到紅鶴 或是大嘴鳥
說道黑面琵鷺我想到以前老師跟我說過的一個小故事
大家也聽聽吧!!
那時候在台南七股發現他們的蹤跡之後 有關單位有要漁民弄個保護區之類的東西來保護他們 畢竟那時候數量已經那麼稀少了
但是這樣就跟漁民的生計發生衝突了 這樣他們就無法養家餬口了
所以漁民很生氣地說出來一隻打一隻 來一雙打一雙 來三隻打三隻(剩下大家以此類推)(好像也不用解釋吧?)這件事還傳到當時世界野鳥協會(之類的)還讓主席親自來台灣拜託讓黑琵有一個安全的路徑
這件事之後不知為啥峰迴路轉 吸引了一大堆的愛鳥人士 也因此開始發了光觀財也開始有生態導覽之類的現在居民勝制組成巡鳥隊來包護這些嬌客
也因為大家細心照料後來來台過冬的候鳥也有明顯的增多 這樣真是令人開心
我之前聽過一個演講 是有關於台灣的生態
一個澳洲觀光局的人士對於台灣有如此封后的生態資源卻不知道如何保護推廣甚至藉此推廣觀光財感到相當不可置性
他說光台灣一個小小島嶼 蛇的種類都快與澳洲相同了這也吸引澳洲研究蛇類的學生
畢竟不用大費周章地去找蛇 小小台灣晃一下就好幾種了
這樣讓我思考台灣真的有很多該去注意的地方 尤其在生態部分
台灣人對於保護生長環境的觀念真的很薄弱啊!!!
你看看又臭又髒的水溝就知道了....
上面真的是我手畫的喔~但是因為本人懶惰所以沒畫Q版的(LOL)